又是许久未曾更新了。不更新的这些日子,我在做什么呢?大抵是在默默沉淀自己吧。
曾试过记录打卡,那些一笔一画落在纸上的痕迹,确确实实帮了我大忙 —— 替我在漫不经心的日子里,养出了不少扎实的习惯。偶尔翻起旧时的本子,满页都是对自己的鞭策与期许,那些滚烫的励志话里,藏着当时不知疲倦的热忱。那时候的才思多像涌流的泉啊,写出的文字既带着点漫不经心的幽默感,又透着股未经打磨的清亮锐气,读来总让人想起夏日里冰镇的汽水,清爽得很。
我是真心爱记录的。总觉得世间每件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,那些突然窜出来的灵光、转瞬即逝的情绪,若是不及时抓住,往后再回头想寻时,怕只剩 “当时只道是寻常” 的惘然了。可我又实在懒,懒到有时连抬手敲几个字都觉得费劲,仿佛指尖坠着千斤重。
不更新的日子,我在好好打磨自己。不敢说有多大长进,但今天的我,总归是比昨天好那么一点点的。周围的人和事或许早就把我忘了,我也懒得特意去刷什么存在感,眼里心里只装着当下的自己 —— 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理由,去琢磨更新这件事。我在好好生活,好好爱自己,像株没人留意的植物,在角落里不慌不忙地肆意生长,把根往深处扎,把叶往亮处伸。
记录倒是没完全放下,心血来潮时就在备忘录里敲两句,不用费心思琢磨措辞,也不用考虑谁会看见,倒也乐得这份自在。只是说句实在的,我写下的那些文字,总带着点 “粉饰” 的痕迹 —— 明明是几个朴素的词就能说清的心情,落到屏幕上时,偏要添上些多余的修饰。这样想来是有点假,可那些修饰又都扎扎实实地长在真实的情景里,像老树上缠的藤蔓,早已和树干长在了一起,扯不断,也分不开了。
ArchLinux
Windows11 那些日积月累的小毛病终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——开机时无规律的卡顿、后台进程偷偷吃掉的内存、更新后突然失灵的打印机驱动……某天深夜对着蓝屏代码发呆时,突然生出一股破釜沉舟的勇气,决定换条路走。
先是装了群友推荐的 Fedora,界面清爽得像刚拆封的玻璃杯,自带的软件商店里躺着不少熟悉面孔。但用了几天总觉得差点意思,就像穿了双尺码合适却磨脚的鞋。
又想起 Arch Linux 的“极简主义”,抱着“大不了重装系统”的心态开始跟着教程敲命令。
分区、挂载、配置镜像源……当看到grub界面跳出来的那一刻,凌晨三点的房间里好像炸开了一串无声的烟花。
现在Arch已经在电脑里安稳待了一个半月,从一开始对着黑屏命令行手足无措,到现在能熟练用 pacman 装软件、用 yay 补仓,甚至自己调好了字体渲染。
日常要用的办公软件、剪辑工具、聊天程序都找到了替代方案,连以前以为离不开的某款设计软件,也在开源社区发现了功能相近的平替。
朋友总打趣说“不出三个月你就得乖乖切回 Windows”,我摸着微微发热的笔记本键盘笑而不语——谁知道呢?至少现在感觉很不错。
学习 Golang
近来还开始学习 Golang,感觉很不错。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打包成二进制文件的便捷性,不用像有些语言那样依赖复杂的运行环境,编译好后直接就能在不同系统上运行,这点对于我这种偶尔需要在不同设备间切换工作的人来说,实在是太友好了。
现在每天会抽点时间跟着教程敲代码,看着自己写的程序成功运行、顺利打包,那种成就感就像小时候搭好积木城堡一样,一点点攒起来,挺让人上瘾的。
网站小更新
最近给网站添了几个小功能,都是些藏在细节里的小改进,却让整个站点的运转更顺了些。
首先是页脚多了个在线人数统计,用 Websocket 实时刷新着数字。看着那个跳动的数字,突然觉得屏幕背后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,而是真真切切有同路者在浏览,默默告诉路过的人 “这里有人在”,多了点微妙的联结感。
其次是数据同步的底层优化。现在靠 GitHub Action 联动 Rclone,把数据自动同步到 cloudflare R2 上。不用再手动备份,也不用担心中途出岔子,代码一提交就顺着流程跑起来。
最后是书影音游页面换了新的数据源链路。先把豆瓣的数据同步到 NEODB,再从 NEODB 拉取内容展示。这样一来,减少直接调用豆瓣API的限制问题,数据经过 NEODB 标准化处理更规范,同时可以添加额外的元数据和增强信息。
买了相机
这个月还做了件大事 —— 618 入手了一台 SONY A7M4。其实之前纠结了好久,一边想将拯救者换成 MacBook 办公更顺手,一边又馋相机很久,对着购物车犹豫了好几天,最后还是咬咬牙选了相机。
以前用手机拍照总觉得 “差不多就行”,按下快门时从没想过什么黄金分割线,直到某天翻到朋友拍的照片,才惊觉同样的街景在她镜头里会呼吸。新相机到手那天背着它在小区里转了三圈,拍了五十多张歪歪扭扭的照片:对焦虚掉的猫、被树杈挡住的夕阳、曝光过度的花。
晚上坐在电脑前导素材,用新系统里装的剪辑软件逐帧看,突然发现以前那些被忽略的细节:花瓣上的绒毛在逆光里像镀了层金边,流浪猫打哈欠时露出的小尖牙,风吹过树叶时投在地上的光斑会跳舞。跟着网上的教程学构图,把手机里存的 “三分法”“引导线” 笔记设成屏保,出门时总下意识地举起手比个方框框住眼前的风景。
现在相册里多了很多废片:拍歪的路灯、角度刁钻的井盖、被手指挡住镜头的天空,但每次回看都忍不住笑 —— 这些笨拙的尝试里,藏着慢慢打开新世界的雀跃。或许离 “漂亮照片” 还有很远,但至少开始懂得,美不是随手可得的惊喜,而是需要耐心等待的花期。
生活碎片
在我平日里没见到的地方,悄悄多了好多好看的墙绘。拐过街角还有片小花园,藏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,风一吹就轻晃,真好看。




碎碎念
这个月出门的次数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。以前总踩着点赶地铁,耳机里塞着 Podcast 快步穿过人行道,连路边的树什么时候发芽都没留意过。这个月开始试着提前半小时出门,慢慢悠悠地晃到公司。
上周在巷口发现了家藏在老居民楼里的豆浆铺,老板是对退休老夫妻,石磨磨出来的豆浆带着淡淡的黄豆香,配着刚出锅的糖糕,成了我新的早餐仪式。傍晚绕路去公园散步,看大爷们用毛笔蘸水在地上写《兰亭集序》,看小朋友追着泡泡跑过草坪,看夕阳把云朵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。原来那些被 “没时间”“赶时间” 挤走的空隙里,藏着这么多温柔的碎片。
今天整理相册时,发现存的不再全是工作截图和文件备份,多了不少歪歪扭扭的照片:雨后挂着水珠的月季、街角咖啡馆玻璃窗上的雨滴、地铁口卖烤红薯的小摊冒出的白汽……
突然意识到,生活从来都不缺美好,只是以前的我总在赶路,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。以前总埋头赶路,现在才发现,好多温柔的风景,都被我硬生生错过了。
有时我也常问自己,该用什么词概括这一段路,话到嘴边却总卡着。一个词、一句话,哪怕铺展成几万字的文章,怕也描不全真实的模样。很多事,当下明明想记下来,转个身就忘了 —— 下一秒的状态早已不同,哪还抓得住上一刻的尾巴。所以还是记录一下吧。